还没成为理想的自己,为什么你就觉得人生已经定型了?
倘若被问及现在的自己是否跟十年前一样,大多数人都会回答说不一样。但我们却很难看清自己未来变化的可能性,甚至倾向于认为自己现在是什么样的人,就将永远是什么样的人。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将这种倾向总结为:“人类一贯处在误以为自己已经完全定型的发展过程中。”你的性格、能力与好恶其实都在随着时间慢慢改变,也就意味着,你完全有可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。本文提供了三个步骤,开始行动吧~
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·吉尔伯特(Daniel Gilbert)博士在TED演讲“心理学上的未来自我”(The Psychology of YourFuture Self)中,解释了一种几乎人人都有的认知偏误: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现在是什么样的人,就将永远是什么样的人。
倘若被问及现在的自己是否跟十年前一样,大多数人都会回答说不一样,但未来继续变化的可能性,于我们而言更难看清。吉尔伯特与其他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“历史终结幻觉”(end of history illusion)。虽然我们会清晰地意识到过去的自己与现在不同,但却会认为当下的自己就处于真正已经定型的状态,未来的自己与现在基本相同。吉尔伯特将这一倾向总结为:“人类一贯处在误以为自己已经完全定型的发展过程中。”
无论是否有意为之,你的性格、能力与好恶都在随着时间慢慢改变。前不久发表的一项跨度60多年的研究发现,几乎所有参与者的性格都变得与60年前截然不同了。
变化在所难免,但并非无法控制。下面介绍三个步骤,帮助你在未来成为理想的自己。
————浩博咨询·一家靠谱的猎头公司·深圳猎头公司 微信请联系:HB-xs123 ————
第一步:区分过去、现在和未来的自己
一般而言,人会极其重视当下的自己。我们倾向于坚持目前的自我认知,以明确得不可思议的方式断言自我,比如“我性格内向”“我不擅长与人交往”等。这样给自己贴上标签,就会失去改变和成长的余地,造成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埃伦·兰格(Ellen Langer)博士所说的“无所用心”(mindlessness)状态。
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,你就不会再关心其他选项。兰格说,“认定一个事实,其他的思考方法就不会再被考虑了……例如人在抑郁的时候觉得自己会一直抑郁,但以正念的方式去关注变化,就会发现并不是这样。”
其实,现在的你与过去不同。你不会用跟过去一样的方式做事情,不再想要以前想要的东西。与其给自己贴标签、把注意力集中于当下的自我,不如想一想自己与过去相比有什么改变、成长了多少。
创业教练丹·沙利文(Dan Sullivan)说,应该“关注收获,而非差距”。你可以以一个星期、一个月或一个季度为单位,评估自己这段时间的进步,训练自己关注成长,哪怕是短期内的成长也可以。问问自己:过去90天里我获得了哪些成功?先学会区分现在和过去的自己,你就可以进一步将未来的自己看作与现在不同的人了。
第二步:想象自己未来希望成为的样子
“想象比知识更重要。知识仅限于我们目前知道的、理解的东西,而想象可以包含整个世界,包含一切有待了解和发现的东西。”
——阿尔伯特·爱因斯坦
沉浸在当下要比想象不同的未来容易得多。但如果不花时间想象自己要变成什么样子,你就会随波逐流,被动地被生活改变。研究表明,塑造未来的自己需要“刻意练习”,即培养自己朝着某个具体目标发展的能力。倘若没有成长的方向,你就无法实现真正的成长。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,才能确定过程。
举例来说,我决定要成为职业作家,只有这么一个想法是不够的,必须把想法转化为可以衡量的成果——写出一本价值六位数的书,让纽约五大出版商之一出版——接下来就可以从这个目标倒推,反向设计出实现它的过程。设置了明确的目标,我就可以去找合适的人、提出有用的问题。
除此之外,还有研究表明,动力和希望都源于清晰的、渴望实现的结果,加上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信念,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。现在迅速发展的积极心理学颠覆了许多旧观念,发现驱使人前进的不单只有过去,更多的是对将来的构想,也就是心理学上的“未来展望”。
简言之,现在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己对未来的展望决定的。如果你想象中的未来清晰明确且令人激动,而且你相信自己能够实现,那就会反映在现在的行动上。
所以,想一想吧,未来的你是什么样子?只有你自己能回答这个问题。吉尔伯特博士说,首先要想象未来的自己。不是你发现自己成为了怎样的人,而是你决定要成为怎样的人。开始这个过程的第一步是每天做记录。每天问问自己:要向未来理想的自己靠拢,今天可以做的一到三件事是什么?这种情况下,你的每个行动可能都在舒适区外,因为现在的舒适区是由你当前的性格决定的。但如果你能够克服最初的不安,就会在心理上更有弹性,假以时日,你会渐渐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。
————浩博咨询·一家靠谱的猎头公司·深圳猎头公司 微信请联系:HB-xs123 ————
第三步:改变自我认知叙述
自我认知比性格重要得多。认知驱动行为,行为会逐渐形成性格。你的性格,即长期态度和行为的总和,只是自我认知的副产品。
自我认知叙述是你关于自己的叙述:你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如果自我认知只是源于过去和现在,这种固定型的思维模式会让人觉得性格不会改变。但如果你关注对未来自我的展望,不要只看现在的自己,自我认知叙述就可以改变。
自我认知叙述不要只在心里想,要让身边的人都知道你想变成什么样子!不是“假装已经做到,直到真正做到”,而是坦率承认未来理想的自己与现在不同。你现在还不是理想中未来的自己,但你会朝着那个方向努力。
当然,这需要勇气。直接说“我就是这个样子”要简单得多了。公开表示“我想变成那个样子”是有风险的,因为你不确定究竟能不能做到。但如果你想要有意识地变成怎样的人,这是唯一的方法。
告诉别人你想成为怎样的人,会有非同寻常的效果,因为这样会迫使你根据这个新的自我认知叙述调整自己的行为。如果你的自我叙述植根于过去,那么你的行为就是由过去决定的。但如果你确定了自己未来想要变成的样子,并且鼓起勇气告诉了其他人,你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。
卡罗尔·德维克(Carol Dweck)博士说过用理想形象(而非现状)定义自己的重要意义。我们都在不断成长。因此,不要囿于过去,用理想中未来的自己来指导现在的行为吧。
你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,会反映在你的行为里,反过来强化自我认知,最终形成性格。是行为塑造了性格,而不是性格塑造行为。
你想成为怎样的人?快去告诉身边的人吧。
像理想中未来的自己一样做事,不要重复过去的自己。接受未知和改变。接受错误,积极学习。不要被“现在”限制。积极进行有意练习,你就能以自己的方式不断“进化”。现在就采取行动,去打造未来的自己吧。
如此,你才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。
本文转载自网络,如若涉及侵权,烦请联系删除。
浩博咨询·一家靠谱的猎头公司 微信请联系:HB-xs123
同类文章排行
- 明明你很有实力,领导为啥不提拔你?
- 同是40岁的人,别人躺着挣钱,你却苦苦挣扎,这4个思维很重要
- 罗辑思维CEO:让复杂工作变轻松,就从这6点入手
- 远离三种人,职场新人才能顺利站稳脚跟,切记!
- 如何用好猎头?
- 如何确定你在职场中的主要优势?
- 情绪才是解决问题最大的敌人
- 那些工作能力强的人,是怎么做到的?
- “面试造航母,入职拧螺丝”: 打工人都该看的鉴别帖!
- 稻盛和夫:拼命工作是磨炼心性的最佳方法
最新资讯文章
您的浏览历史
